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03-31】
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侵华的血泪史与历史教训
导言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是近代中国遭受列强侵略的又一重大事件,它不仅延续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侵略逻辑,更让中国失去了更多主权和领土。
这场战争的罪行罄竹难书: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趁火打劫侵占北方领土、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关键事件、条约内容、影响及经典例题解析等方面,带读者全面了解这场战争的真相与教训。
一、战争背景与原因
1.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余毒”
- 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割让香港岛、赔款白银2100万两。但列强并不满足,他们认为中国“市场潜力巨大”,意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 英国:要求清政府全面开放通商口岸、允许鸦片贸易合法化、废除关税自主权。
- 法国:希望扩大宗教传播权,保护传教士活动。
2. 俄国的“调停”阴谋
- 俄国表面上以“调停者”身份介入,实则暗中蚕食中国北方领土。19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通过《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改订伊犁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俄国共侵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法国和德国面积总和的两倍。
二、战争导火索事件
1. 亚罗号事件(1856年)
- 英国船“亚罗号”涉嫌走私,广州官员登船搜查并扣押了船上12名中国水手。英国借口“船体悬挂英国国旗”(实际已失效),悍然派军舰炮轰广州,成为战争爆发的直接导火索。
2. 马神甫事件(1856年)
- 法国传教士马赖(Auguste Chapdelaine)在广西传教时被清政府以“私入内地”罪处决,法国以此为借口,联合英国发动战争。
三、战争过程与关键事件
1. 英法联军的军事行动
- 1858年,英法联军攻陷大沽炮台,迫使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增开十处通商口岸、允许外国公使驻京等。
- 1860年,英法联军再次北上,直逼北京。咸丰帝逃往承德,留下奕訢与侵略者议和。
2. 圆明园的毁灭(1860年)
- 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后,对圆明园进行了疯狂劫掠,随后放火焚毁这座“万园之园”。法国作家雨果曾痛斥:“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抢掠,一个放火。”
3. 清政府的“屈辱求和”
- 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割让九龙司给英国,开放天津为商埠,并将赔款增至各800万两白银。
四、条约签订与割地赔款
1. 《北京条约》核心条款
- 割地:香港岛以北的九龙半岛(九龙司)被割让给英国。
- 通商扩大:增开天津为商埠,允许外国公使驻京。
- 赔款:对英法两国各赔款800万两白银,加上“赎城费”(英法联军退出北京的条件)共400万两。
- 其他权益:允许华工出国、鸦片贸易合法化。
2. 俄国的“不流血扩张”
- 《瑷珲条约》(1858年):俄国通过武力胁迫,迫使清政府割让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约60万平方公里领土。
- 《北京条约》(1860年):俄国又割占乌苏里江以东约40万平方公里领土。
- 后续条约:1881年通过《改订伊犁条约》,俄国又侵占中国西北7万多平方公里土地。
五、战争影响与历史教训
1. 主权与领土的严重丧失
- 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尤其是东北地区,直接导致今日中俄边界线的形成。
- 列强势力范围进一步扩大,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经济与社会的冲击
- 赔款加重民众负担,白银外流加剧经济危机。
- 华工出国虽为条约内容,但许多华工被卖到美洲成为苦力,沦为“新式奴隶”。
3. 对清政府的警示
- 战争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也促使洋务运动兴起。然而,洋务运动仅“师夷长技以制夷”,未能触及封建制度根本,最终失败。
六、经典例题与答案解析
例题1
恩格斯说:“不费一枪一弹,从中国夺取了一块大小等于法德两国面积的领土和一条同多瑙河一样长的河流。”这个国家在19世纪60年代前后共割占中国领土面积是( )平方公里。
答案:D(150多万)
解析:俄国通过《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共侵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约150万平方公里。
例题2
近代史上,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 )。
答案:B(俄国)
解析:俄国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领土面积最大,远超英国、法国等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