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达标测试卷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03-28】
初一在整个初中阶段很重要,有扎实的基础,会使学习更加轻松。下面就为您推荐内容第四单元达标测试卷。希望您学习成绩突飞猛进。
第四单元达标测试卷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曹操是( )
A.西汉人 B.东汉人
C.三国人 D.东晋人
2.曹操能够在官渡之战中取胜的关键因素是( )
A.兵力强大 B.战术得当
C.准备充分 D.粮草充足
3.三顾茅庐的故事是指( )
A.刘备访诸葛亮 B.刘备访关羽
C.曹操访许攸 D.孙权访刘备
4.促使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5.三国鼎立后,实现了大陆与台湾之间联系的是( )
A.魏 B.蜀
C.吴 D.西晋
6.灭掉三国,统一全国的政权是( )
A.魏 B.西晋
C.东晋 D.蜀
7.影响淝水之战战局的关键因素是( )
A.苻坚骄傲 B.战术运用
C.后勤保障 D.人心向背
8.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大迁徙的高潮出现于( )
A.三国时期 B.南北朝时期
C.西晋末年 D.东汉末年
9.西晋末年出现的人口大迁徙的方向是( )
A.西迁 B.东迁
C.南迁 D.北迁
10.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北方人口南迁 B.南方气候湿润
C.南方土地肥沃 D.牛耕推广普及
11.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是在( )
A.东汉 B.三国
C.西晋 D.东晋南朝
12.南朝第一个朝代是( )
A.齐 B.梁
C.宋 D.陈
13.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内迁开始于( )
A.东汉初年 B.东汉末年
C.三国时期 D.西晋
14.促进民族融合的北魏著名政治改革家是( )
A.汉文帝 B.汉景帝
C.秦孝公 D.孝文帝
15.洛阳成为我国北方政治、经济中心是在( )
A.赤壁之战后 B.西晋统一后
C.北魏建国后 D.北魏迁都后
16.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中心措施是( )
A.学习汉族 B.学习朝鲜族
C.强制推行鲜卑文化 D.迁都洛阳
17.下列哪个人物与曹丕生活在不同的时代( )
A.孙权 B.刘备
C.诸葛亮 D.司马睿
18.下列政权,曾在今天南京定都的是( )
①孙吴②曹魏③西晋④东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9.把圆周率数值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的第一人是( )
A.刘徽 B.王献之
C.祖冲之 D.王羲之
20.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是( )
A.《缀术》 B.《齐民要术》
C.《水经注》 D.《史记》
21.下列人物中,属于农学家的是( )
A.扁鹊 B.华佗
C.张仲景 D.贾思勰
22.《水经注》的作者是( )
A.祖冲之 B.贾思勰
C.郦道元 D.顾恺之
23.地理学家郦道元生活在( )
A.魏 B.北魏
C.东魏 D.西魏
24.与秦汉时期相比,三国两晋南北朝呈现在政治上的显著特点是( )
A.阶级矛盾尖锐 B.政治清明
C.政治腐败 D.长期分裂,政局动荡
25.祖冲之和贾思勰能取得重大成就的共同原因有( )
①注重实践②吸收前人文化成就③书香门第的熏陶④天资聪颖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6.被后人尊称为书圣的是( )
A.祖冲之 B.顾恺之
C.王羲之 D.王献之
27.《女史箴图》是谁的作品( )
A.祖冲之 B.顾恺之
C.王羲之 D.张仲景
28.天下第一行书是指( )
A.《黄庭坚》 B.《兰亭序》
C.《女史箴图》 D.《洛神赋图》
29.下列人物中,生活在同一时代的是( )
①祖冲之②贾思勰③王羲之④顾恺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0.北朝著名的两大石窟是( )
①云冈石窟 ②莫高窟③龙门石窟④敦煌石窟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二、填空题(每空l分,共l0分)
31.三国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都在 ,长江以 的许多地方仍然很落后。
32.北魏孝文帝迁都到 ,使之成为 的政治、经济中心。
33.4,大将 自立为帝,国号为 ,结束了东晋的统治。
34.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 ,导致东晋与前秦对峙局面形成的战役是 。
35.东晋南朝时,江南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 和 。
三、填图题(8分)
36.在下面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朝代更替表》中填上相应的政权名称。
37.(1)江南物产富饶,经济发达。(2)江南社会安定,气候适宜,大量北方人口南迁给江南带去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在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江南经济迅速发展。
38.(1)政治家:孝文帝。采取汉化措施,促进民族大融合。(也可举其他例子) (2)历史家:祖冲之。把圆周率数值精确到4、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比欧洲人早了约l0。(也可举农学家、地理学家方面的例子) (3)书法家:王羲之。代表作品有《兰亭序》,被后人尊为书圣。(也可举顾恺之)